• 联系电话

    联系电话

    0731-82829666

  • 微信咨询

    微信咨询

  • 返回顶部

新闻中心

NEWS


26

2022

-

01

聚力园区建设 创建五好园区——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园区中坚力量的建议

作者:


  2020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,赋予湖南“三个高地”战略定位和“四新”使命任务,将新时代湖南在全国大局中的角色定位、使命担当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省委旗帜鲜明提出全面实施“三高四新”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,将其作为“十四五”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湖南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,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。产业园区是实施“三高四新”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主阵地、主力军,系统推进产业园区建设,加快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,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打造重要引擎。

  01 “三高四新”重点在园区

  省委、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,经过30年的发展,全省产业园区从无到有、由小到大,成为了经济建设的引领区、产业发展的聚集区、创新开放的示范区和深化改革的先行区,推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。

  一是指标在园区。全省园区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.46万亿元,占全省34.5%;实际利用外资达114.96亿美元,占全省总额的50%;实现进出口总额3494.1亿元,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%以上。

  二是效益在园区。2020年全省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.02万亿元,实现工业利润总额2087.8亿元,上交税金1734.1亿元。2020年,园区以占全省0.5%的国土面积,提供了全省35%的地区生产总值、71.7%的进出口额、54.7%的实际利用外资、42%的税收。

  三是贡献在园区。以园区为载体和平台,培育了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装备、航空动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,形成了装备制造、消费品、材料三个万亿产业和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15个千亿产业,推动湖南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转型。

  

 

  02 “三高四新”差距在园区

  从园区贡献来看,我们还有差距。我省国家级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、工业用地地均税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.9%、57.6%,为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70.6%、85%。2020年湖北GDP以4.34万亿元排全国第八位,我省以4.17万亿元排第九位,湖北仅以1700亿元的微弱优势领先我省,其中在园区贡献方面,我省园区贡献了全省34.5%的GDP,湖北园区却贡献了全省46.7%的GDP,比我省高出12.2个百分点,因此可以看出两省经济总量差距很大程度反映在园区发展差距上。

  

 

  

 

  从园区自身来看,我们还有差距。综合实力上,我省目前千亿级园区只有3家,没有进入全国十强的园区。长沙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排名第14位,位列武汉东湖高新区(第5)、合肥高新区(第10)之后,只有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业总产值(11887亿元)的“零头”,技工贸总收入仅相当于武汉东湖高新区30% ;长沙经开区在全国经开区排名第17位,位列合肥经开区(第11)、武汉经开区(第14)之后,不及苏州工业园工业总产值(5106亿元)的一半。企业实力上,在我省发展最好的长沙市,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10家,比武汉、郑州分别少5家、3家。创新能力上,R&D经费投入强度长沙还只有2.8%,低于武汉的3.87%、合肥的3.5%、苏州的3.45%、南京的3.38%;创新平台长沙有86家,而武汉达到170家,是长沙的近2倍,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武汉(46家)相差35家;目前长沙在“一室三中心”(国家实验室,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)上仍是空白,大科学装置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,而合肥大科学装置已有8个。即使是我省综合评价排名第一的长沙高新区,在企业数量、人才数量、研发投入等方面与先进园区仍有不少差距。产业配套上,我省主特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偏低,如我们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本地配套率不足30%,而安徽合肥达到60%。产业储备上,国家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重点谋划的七大未来产业(新一代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集成电路、基因与生物技术、脑科学与类脑研究、临床医学与健康、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),目前合肥在加快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,打造“中国声谷”,我们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和培育力度还不够,要认真研究、科学布局,改变被动局面。

  

 

  03 “三高四新”潜力在园区

  全面实施“三高四新”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,推动我省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,产业园区有责任、有基础、有优势、有潜力。

  一是机遇优势。去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,勉励湖南打造“三个高地”、践行“四新使命”,要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。为我省制造强省建设赋予了新内涵、提出了新要求、指明了新方向。今年7月,中央出台了《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蓝图,提出支持中部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,湖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。同时,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,中非经贸博览会、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湖南,埃塞俄比亚一湖南工业园等境外产业合作园区,以及三一、中联、中车株机、华菱等“湘字号”影响力不断提升,为新时代我省产业园区发展带来新机遇。

  二是区位优势。我省地处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,具有内陆中西部地区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地理区位优势,是中部内陆腹地连接开放经济带的大通道、大走廊。我省与大湾区地域相邻、经济相融、人文相亲,是大湾区建设的经济腹地支撑和重要战略支撑,大湾区也是我省最大的内资来源地、劳务和农副产品输出地。这种地理上承东启西、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,决定了我省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对接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优势、广阔空间。同时,我省交通便利,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立体衔接、纵横交错、通江达海。长沙黄花机场即将迈入三航站楼、三跑道时代,与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东亚、南亚、东南亚地区构建起“四小时航空经济圈”;14个市州全部通高铁,省会长沙高铁干线“米”字交汇,形成至武汉南昌2小时生活圈、至广深3小时生活圈;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950公里,实现了县县通高速,加上“鱼米之乡”“有色金属矿之乡”“非金属矿之乡”的美誉,这种资源优势与交通优势的结合,使我省具有很大的产业发展潜力。

  三是经济优势。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“华丽转身”。在规模总量上,我省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,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在我省均有分布;在产业结构上,持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,高新技术企业达8621家;在发展贡献上,全省制造业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%。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.17万亿元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8.7亿元,税收占比接近70%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,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,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,形成了3个万亿、15个千亿产业,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,培育了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、航空航天等一大批制造品牌,省会长沙进入“万亿俱乐部”。

  四是创新优势。我省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,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%,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、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集聚引领作用强劲。超级计算机、超高产杂交稻、超高速列车、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。2020年,全省专利授权量达78723件,同比增长44.0%。其中,发明专利授权量11537件,增长36.1%;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达735.9亿元,同比增长49.98%;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1.7%,比上年提高0.4个百分点。我省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力资源,至2020年末,全省拥有普通高校114所,尤其是长沙拥有高校52所,在校大学生、研究生近80万人,为我省发展积蓄更多智力资源和创新力量。

  五是开放优势。我省全面融入“一带一路”,国际航线实现五大洲全覆盖,国际经贸“朋友圈”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78家,对外经济合作国别(地区)发展到94个,国际友好城市达100对。国际及地区定期全货机航线达10条,中欧班列运营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。中国(湖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,中非经贸博览会、世界计算机大会永久落户湖南,为我省产业园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,蕴涵了巨大潜能。

  

 

  04 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

  产业园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阵地、主战场,必须奋力走在前列、形成示范,当好全省实施“三高四新”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排头兵。奋进十四五,加快创建“五好”园区,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,还须继续高位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、要素向园区倾斜、改革在园区先行。

  01建议进一步加强园区统筹规范管理

  建议在省发改委和设区市发改委成立高规格的园区处,分别对国家级园区、省级及以下园区予以归口业务指导;同时建议参照江苏、山东、四川、湖北、山西等地出台开发区条例的做法,从法律法规的更高层面进一步规范促进园区发展,适时重新启动《湖南省开发区条例》立法工作。

  02建议进一步优化全省园区布局

  湖北省有国家级园区22个、省级园区81个,其中武汉有国家级园区3个、省级园区12个;安徽省有国家级园区18个、省级园区96个,其中合肥有国家级园区3个、省级园区10个。我省有国家级园区16个、省级园区122个,其中长沙有国家级园区5个、省级园区6个,以及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,过多的园区数量稀释了有限的发展资源,造成政策资源及要素资源的内耗和浪费。建议省委按照中央和全省清理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要求部署,进一步优化全省园区布局,严格实行“一县一园区”政策,城区不办工业园区,提升产业发展合力和发展效益。

  03建议进一步加大先进制造业培育

  建议在做强做大产业上聚焦重点、持续发力,不断夯实我省实体经济发展根基。充分发挥我省在交通区位、产业基础、营商环境、人力资源、品牌形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,做好粤港澳、长三角、京津冀产业承接转移。加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,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,培育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装备、航空航天动力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;畅通先进储能材料——动力电池——新能源汽车几大产业,形成产业闭环;学习借鉴上海、深圳、合肥、武汉等地先进经验,做好行业标志性领航企业的引进和培育;聚焦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和新模式,重点依托长株潭园区,前瞻布局量子信息、氢能核能利用、合成生物、低维纳米材料、超材料、深海深地深空等一批未来产业,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。

  04建议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

  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力打造宽松便捷市场准入环境、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环境、开放包容创新创业环境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,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、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繁荣发展局面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加强有潜力的“种子”企业选种培育、长期扶持,培养一批高精尖中小企业,打造一批“隐形冠军”和本土上市企业。着力培养顶天立地龙头企业,努力实现本土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,培育更多千亿级和百亿级企业。

  05建议进一步支持鼓励创新

  建议最大程度发挥湖南科教资源优势,出台政策鼓励开展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,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共同发力。充分调动各方面在技术发明改进上的积极性,鼓励“首创”精神,支持“首台”产品,对“卡脖子”技术开展“揭榜挂帅”和“赛马”机制,建议对各类创新成果按贡献力和影响力,由省、市、县及园区分层级每年分别予以评选表彰奖励。

  06建议进一步加强重点要素保障

  与周边省市相比,我省企业用电成本偏高,对实体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储能材料产能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,建议加大力度持续推进电力“630”攻坚,深化与电网公司战略合作,强化电力保障,降低企业用电成本。同时建议加快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市场化退出,促进园区土地盘活利用,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新增土地指标、盘活闲置用地,重点向国家级产业园区倾斜,向长株潭以及岳阳、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集中,集中资源做大做强。

  07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改革力度

  在全面落实好国家和全省产业发展既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,建议赋予产业园区更多自主权,支持园区在管理体制、创新创业、国土规划、产业培育、引才用才、绩效考核等方面先行先试、大胆改革、敢闯敢干,支持园区逐步剥离社会事务,以“政策洼地”助推园区打造“发展高地”。

暂无数据

暂无数据

最新新闻

金杰带队调研智联招聘、前程无忧、华顺集团

11月30日至12月1日,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金杰,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李玛莉一行,赴智联招聘长沙公司、前程无忧长沙公司、华顺集团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调研。

2023-12-04

《优化湖南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研究》获省国资委党委书记、主任肖文伟批示

近日,由省财政厅、省国资委、湘江研究院联合课题组执笔的《优化湖南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研究》获省国资委党委书记、主任肖文伟批示。

2023-12-01

金杰带队考察调研上海外服(湖南)公司

11月29日,公司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金杰带队赴上海外服(湖南)公司调研考察,上海外服(湖南)公司总经理郑贵水陪同调研。

2023-11-30

公司召开智慧党建平台启动暨业务培训会

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基层党组织工作效率、切实服务基层党组织、创新工作方式,11月27日,公司智慧党建平台启动兼业务培训会在公司二楼会议室举行,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科,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李玛莉,总经理助理丁征以及公司各支部书记、支委和党群综合部负责人出席会议。

2023-11-30

《着力提升省属国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》获省领导批示

近日,由湘江研究院课题组执笔的《着力提升省属国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》获副省长秦国文批示,该成果通过《决策参考》第52期(总第544期)报送。

2023-11-28